服务热线全国服务热线:

13793889743

带锯辅机

中国林业机械百年回望与前瞻

发布时间:2024.03.18 来源:安博体育官网下载

  作为林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我国林业机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百年发展历史,贯穿了林业现代化全过程。图为北京林业大学研发的木材采伐机

  机械化是林业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内容,林业机械的发展贯穿了林业现代化全过程。2021年8月,习考察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充分肯定了三代塞罕坝人在茫茫荒原造林115万亩的壮举,为我国生态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也是我国机械化大规模造林成果的体现。

  我国林业机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百年发展历史中,经历了许多波折,遇到很多困难。总结林业机械百年发展经验,分析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有助于全面开启新时代林业机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实现林业机械跨越式发展。

  初步认识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党在带领人民进行土地革命过程中,就格外的重视林地分配和林业发展,进行了有益于我国林业发展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但受限于革命战争影响,林业机械发展政策尚未提上日程,林业生产中基本采用一些简易手动工具,例如瑞金时期用铁锹、䦆头等植树造林,中大型林机设备处于空白。我国的林业机械企业最早可追溯到1927年于上海设立的华隆机器厂,工厂最初只能进行一些简单进口木工机械的维修,后来慢慢地发展到能制造一些简易木工带锯机。但受限于当时混乱的社会环境,生产规模很小,生产设备简陋,技术水平落后,远远满足不了行业需要。

  稳定发展阶段:我国林业机械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前几乎停滞,新中国成立后才踏上蹄疾步稳发展探索之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大量木材,手工采运方式已不能适应木材生产发展需要,采运机械最先得到重视和发展。1950年首先在黑龙江乌敏河林业局试验,从苏联引进了KT-12和C-80集材拖拉机集运材。为解决高山机械化作业,1956年对苏联访华代表团留下的BTY-1.5型动力架空索道进行了试验,肯定了架空索道用于高山集材的发展趋势。1952年从德国进口的哈林100型双人操纵电锯,后经试验验证推广,逐步揭开了油锯伐木的序幕。在引进工作的同时,消化吸收研发设计我国的林机产品也提上日程。1954年哈尔滨林机厂试制成功单筒绞盘机,1958年广西柳州机械厂研发了051型油锯,随着林业机械科研机构和林业高校的设立,我国自主研发的林机产品慢慢的变多,有关技术也愈发成熟。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我国林业机械经历了引进、推广、普及、提高和稳定发展五个阶段,由仿制开始慢慢地发展为自主研发林业机械,我国林业机械逐渐走上稳定发展的快车道。

  停滞徘徊阶段:我国林业机械经新中国成立后多年探索发展,从单一型号向多型号延伸,从单一生产转向综合生产发展。然而,从1958年开始,林机管理工作慢慢的出现拼设备、违反操作规程、盲目冒进等一些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此外,在1966年后,林业机电管理机构被撤销,两个国家级林业机械科研院所被解散,机械局所属林业机械企业被下放,我国林业机械化事业受到了巨大冲击。但即便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我国林机工作者仍不畏艰辛、钻研探索,努力发展我国的林机事业。林机企业与科研院所密切协作,研制了一批营林苗圃、采集运和三板机械。这一期间,我国营林机械、贮木场机械、林机制造能力得到了发展,设备数量也得到了一定增加。但采运机械仍在“吃老本”,徘徊不前,整体经济效果明显下降。

  恢复振兴阶段: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开始复苏,我国林业机械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一阶段,林业建设以木材生产为中心向生态建设转变,营林机械、森保机械及木材加工机械快速地发展。我国营林机械在国民经济恢复与重塑时期便打下了一定基础,改革开放后迎来了繁荣期。根据营林生产不一样需求,国内先后研制出多种型号营林拖拉机。1978年研发了林海-35型营林拖拉机和金龙-25营林整地机,后经过多年发展,到1986年底,已配套有翻转犁、挖坑机和反铲挖掘机等10余种营林机具,能成熟应用于机械林场造林。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机械造林面积可达90万亩,飞播造林达600万亩,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60多个机械化林场。直至1987年,随着林业战略调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营林机械和采运机械发展渐缓,木材加工机械随着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国家通过一些科技项目的实施,研发出一批高水平林业机械装备,初步形成以科研、生产、推广服务为一体的林业装备研究体系。

  巨大飞跃阶段:进入21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劳动力短缺愈发明显,“机器代人”“机器胜人”的理念提出,我国林机发展出现新趋势,林业机器人因其自动化、智能化等优势成为当前林业机械研发的重点,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我国林业机械实现了较好的发展。“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中设立了部分林业机械相关项目,提升了现代果园智能化精细生产水平。林业机器人技术也取得重大突破,如用于生态恢复的防风固沙机器人,用于树木立木整枝的抚育机器人,用于园林绿篱修剪的抚育机器人以及六足仿生森林消防机器人等。与此同时,林业机械行业整体实力和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得到增强,人造板机械关键技术装备性能大幅度提高,木竹加工机械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营林和森保机械设备种类及用途更加多样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林业机械制造业总产值约1000亿元,居世界前列。在满足国内林业建设需要的同时,我国林业机械制造业开始走向国际舞台,2020年主要林业装备进出口总额超过600亿元,产品销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一步打通了国际市场。

  体制因素:我国林业机械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集约化林机行业调控管理模式和自上而下的规模化林机管理体系,为林业机械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在林机行业方面,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扩建和新建了一批林业部直属的林业机械企业,初步形成一个以国家企业为核心、与地方企业一同组成的林业机械制造体系。在管理体系方面,为实现林业机械高效资源配置和管理养护,1958年林业部设立了机械局,主管林业机械的制造与维修,并自上而下建立了较完整的林机管理体系。然而,国家为了加强对林业机械工业的领导,1979年,以林业部机械局为基础,建立林业机械公司,后划归国务院国资委管理,实施完全市场化。此后,林业系统中便缺少统筹公益性林业机械发展的行政机构,严重影响了林业机械行业的发展。

  政策因素:我国林业机械发展,随国家政策及政治环境变化不断出现起伏与波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大量木材,国家开始有计划有目标地发展林业机械。相继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成立林机科研机构,建立了一批林业机械制造企业,开启了自主设计、自主制造林机产品的道路。然而,有一段时间,林机企业的新建扩建不注重经济效益,产供销严重失衡;林机科研院所解散,损失了一代林机技术人才。直到改革开放后,国家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方针政策,我国林业机械发展趋势随之调整,林业机械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林情因素:户外林业机械作为林业机械装备的重要组成,是衡量我国林业机械发展程度的关键一环。然而,由于我国林地环境复杂多变,户外机械作业环境恶劣,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机械现代化发展进程。受地理因素影响,一是户外林业机械发展进程缓慢,营林机械、采运机械等户外作业机械发展之初均是从国外引进,此后经历很长一段时间仿制后,我国林机发展才开始慢慢地走向自行设计、自主研发的道路。二是研发难度大,因全国各地林地环境差异大且林地一般处于偏远山区,研发的林机产品推广应用普及率低,无法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许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而不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技术创新度不够,理论基础较薄弱。我国林业机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通过不断引进、消化并吸收国外先进机型,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品种类型。但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较弱,发展后劲不足,产品与国际先进产品相比差距较大。国家和社会目前对林业装备研究的资金投入较少,应用基础研究缺乏长期稳定支持,产品设计理论和应用机理存在很明显缺陷,试验方法和设施均不健全,既符合国情又系统全面的林业技术装备应用基础理论尚未完全建立。

  装备发展不平衡,产品空白待填补。我国园林机械发展迅速,品种多,木工机械的总体技术水平也明显高于其他种类的林业装备。而营林机械发展起步较晚,设备开发基础薄弱,营林机械化生产程度不高,手工作业仍占据较大比例,缺少林业动力底盘和采伐联合作业机等高性能装备。林果采收、生态恢复和防沙治沙等户外林业装备严重缺乏,林业机械围绕林草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力量不足,有待于尽快组织研发,填补关键装备空白。

  队伍建设较滞缓,培养体系不完善。林业装备行业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拔尖人才稀缺,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现代林业装备共性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弱散缺乏,科研院所从事林机研究的人员数量十分有限。目前,全国设立林业装备专业的高校仅8所,专门的林机科研院所仅1所,专业方面技术人才不足200人。高校毕业生从事林机行业的更是少之又少,不足专业人数的10%,林业装备研发技术服务人才严重缺乏。

  政策扶持待加强,管理工作不到位。在体制管理工作中,与地方各级政府都设有农机管理部门组织和引导农业机械化发展相比,林业机械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基层管理引导林机发展的组织和部门尚未配设,有效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亟待构建。林业机械作为具有公益属性装备制造业,国家给予的投入支持与政策关照相对于农业机械工业差距明显,据不完全统计,林业机械每年投入不足农业机械的0.5%,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林业机械发展。

  新时代林业机械发展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要想实现林机制造业强国梦,实现我国林业机械跨越式发展,就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牵引,紧扣当前种、管、育、采、运等全程机械化装备严重缺乏的瓶颈问题,多措并举,从不一样的层次不同方面开展工作和突破。

  政策方面:研究制定加大林业机械补贴、机械化基地建设等扶持政策,研究出台国家层面的林业机械发展指导意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林农等协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研究设立国家林业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国有林区急需装备、农村林业实用装备产品研究开发。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林业装备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建立使用国产首台 (套) 装备风险补偿机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

  管理方面:明确负责林业装备行业发展的行政管理机构,建立由政府牵头的林业机械化发展协同推进机制,统筹协调林业机械化发展工作,解决发展中的明显问题。指导全国林业机械产业高质量发展、科学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作业规范、企业扶持、林农培训等工作。

  机制方面:以需求为导向,针对现代林业装备发展新需求、科学技术研发新态势、科技体制改革新进展,以国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体,构建高水平远程技术服务平台,建立国家林业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高新技术创新平台,创新“揭榜挂帅”等科技支撑体系,强化林业装备服务体系建设。

  人才方面:加强现代林业装备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实施“双高”人才建设,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积极设置现代林业装备相关专业,构建产学研协同科技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扩大国家科研机构、高校林业装备学科研究生、本科生等招生指标,从根本上补足、夯实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培养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在各类人才评选过程中适当考虑行业特殊性,给予重点支持和倾斜;采用实训与“传帮带”等多种方式结合,培育一大批“工匠式”装备技术人才,为我国林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产业方面:通过政策、项目、人才等优惠措施,增强企业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培育做强一批林草装备骨干企业。通过办展览展会、区域示范、“互联网+”等方式,为林草装备科研、制造、示范、企业农户使用提供信息支持和服务,促进林草装备研发推广和生产使用,不断更新换代,升级改造,为实现林草事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有力装备支撑。